返回上页
养老服务“武汉样本”多次在全国分享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2-15 10:42:42.0

及时科学地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升级“幸福养老”是建设幸福武汉的重要一环。健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家门口养老”愿望;创新“江汉模式”和“幸福食堂”等服务,“武汉样本”多次在全国分享;社会力量加入服务供给行列,老年人享受着更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创新模式实现“幸福养老”

    上个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中央财政支持20个城市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改革,武汉名列其中。作为养老试点改革城市,武汉不是第一次,两年前还被列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试验田”落户武汉,与我市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不无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60岁以上老人超过10%,提前迈入老龄化社会,随后逐年递增。到去年底,全市老龄人口占1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老龄问题不仅关乎每个家庭,也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更多的挑战。

    2011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建成一批民政设施和医疗设施,构建“10分钟养老服务圈”。也就是说,社区老人步行10分钟能找到一家养老服务机构,或者老人提出养老需求后,10分钟内能得到相应的养老服务。

    近五年来,我市相继启动两项“幸福养老”工程,还持续列为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

    首先,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免费为有需求的65岁以上老人配发服务终端29万多部,培育吸纳几千家社会组织参与家政、助餐应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其次,新建扩建百余家社区养老院和600多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为老人提供保障型养护和日托服务,实现老人“家门口养老”愿望。

    在改革试点阶段,我市创新了较多养老服务模式。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运行模式,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的一面旗帜;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将公办养老机构交给民营企业运营,趟出一条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路子;各区探索引入社会力量,打造了“幸福食堂”、养教结合、养医融合等一批为老服务模式。

    过去五年,我市吸引了40多亿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民间力量逐渐成为服务“主力军”。预计到2020年,我市老年人将达到200万,占比接近21%,养老产品和服务总需求将急剧增加。

    有关人士认为,这不仅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提出更高要求,也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我市养老业将由“温饱型”到“小康型”加速发展,相信老年人能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