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的三个方面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2-13 10:55:37.0

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人口流动常态化等原因,我国农村传统养老保障不断弱化。同时又因现代养老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农村整体养老保障不足。农村老年群体不仅面临着养老的难题,还面临着因家庭年轻劳动力外出而引发的心理、安全和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农村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城乡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成为影响我国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补齐当前发展短板、实现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的关键内容。其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服务者,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可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于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农村养老服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构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工作模式过程中,老年人的个体需求情况、农村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农村老年人群体存在内部差异,其面临的问题也错综复杂,既要从宏观层面调节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对农村社区老年人生活环境进行再建构,也要从微观层面对有需求的农村老年人以及家庭提供直接性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具体的社会工作介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入主要着眼于与农村老年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是社会公平的最好体现。目前,政府已出台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一些政策,如农村低保、新农合,但这些举措实际上并未覆盖所有农村老年人。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格局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此层面上,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运作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整合农村老年人的政策法规,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并积极构建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工作体系相关政策法规;二是政府通过结合行政系统内部既有岗位,开发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相应的岗位,并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三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农村老年人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四是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充分挖掘农村本土性资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第二,中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是在农村社区层面开展农村老年人工作。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且缺乏老年人参与的社区活动和社区组织。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生产劳动、亲情慰藉、生病照料、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等问题则是中观层面介入的工作内容。首先,农村老年社会工作通过强化日常生活的认同感将社区内居民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借助外部力量激发社区内在活力,提升农村老年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积极拓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其次,社会工作者在充分了解农村社区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发动和组织村民互助,组织其他社区成员,如妇女、村里的中小学校老师和学生,一起帮助农村老年人增强与农村居民的互动,改善邻里关系。此外,农村老年人自助互助也是操作性较强的活动之一,如组织低龄老年人帮助高龄老年人、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帮助健康状况不好的老年人、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帮助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不断推动建立农村失能、留守、高龄等特殊和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最后,社会工作还要强调培养社区领导、促进社区自治,社区中身强体健的、有威望的、有能力的老人都可以成为社区领导,发挥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第三,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是一对一地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服务,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的心理、行为、认知和家庭等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工作方法和相关技巧帮助农村老年人解决个体面临的问题,如心理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充分了解和认识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和需要,直接面向老年人个体采取措施,并通过介入解决具体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第三方介入或改善外部环境,以达到间接帮助农村老年人的目的。在具体实务过程中,农村老年社会工作者结合老年个案工作中自我探索、同理心、怀旧和生命回顾等技巧帮助老年人认识其所面临各种问题的根源,了解其与家庭、周围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家庭和社区资源整合促进农村老年人在行为上的积极转变,使老年人主动融入社会、参与活动,从而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