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破除户籍壁垒, 让“老漂族”不再焦虑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3-16 10:59:02.0

破除户籍壁垒, “老漂族”不再焦虑

近年来,为照顾或投奔子女等原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离开故乡,来到新的城市,成为“老漂族”。据报道,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中的老年人总数近18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老人遭遇了养老金、医保等基本服务对接不畅、难以融入新生活环境等难题。

“我们未来的养老服务,要由以户籍为标准转为居民为标准”,褚福灵表示,下一步,我国应着力突破当前按户籍分配资源的财政制度的瓶颈,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医保等公共服务的对接,使在异地养老的老人也得到基本的、均等的养老服务。

王晖建议,政府加强基本的福利保障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好街道、社区的作用,关怀这些老人、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力量多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同时子女也应关注老人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融入新的生活。

居家养老与享受社会化服务不矛盾

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老年人大多不愿接受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更倾向于在自家养老。专家们认为,居家养老与享受社会化服务并不矛盾。

孙洁介绍,近年来多地提倡9073”或“9064”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倡导90%的老人居家养老,7%6%的老人在社区机构养老,3%4%的老人在养老院等机构养老。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来养老,其中社区所起到的桥梁作用不可忽视。

90%以上的人不光是愿意在家里养老,而是就应该在家里养老”,唐钧认为,老人住在家里养老,但可以不仅仅靠家人照料,很多服务可以由社会、社区提供。目前,北京一些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驿站”就开办在社区里,子女外出工作时可以将老人送过去托管、晚上接回家,或是经常过去陪伴常住的老人,既符合老年人不愿远离家庭的心理需求,也符合东方文化。“其实老人最怕孤独,亲人陪伴很重要,但老人不能自理的时候,照料他们的劳动量是很大的。现在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让社区机构来承担,孩子主要是陪伴、是亲情慰藉。能够这样来尽孝,我以为是最理想的。”


在市场和社会服务替代不了子女的爱心与陪伴的情况下,“非正式长期照护”的发展模式值得参考。“全日制的养老,比如说你辞去工作去照顾老人,可以有一定的补贴,并且承认一定的缴费年限”,褚福灵进一步介绍,一方面可通过护理保险对看护子女的经济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对停止工作看护老人的子女进行补贴。看护还是由家人或志愿者提供,但政府可将此类服务当作就业,保证其生活来源,促进居家养老落实到实处。

“养老金入市”存在误读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已正式启动,7省共计36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开始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开展投资运营。在投资的过程当中如何兼顾收益和风险的关系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

“把入市仅理解为入股市,有人主张拿这个钱来托市——这个理解是不对的。” 专家们表示,当前舆论中存在对养老金入市的误读。

“入市是入资本市场的资产配置,而不是都买股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与企业年金补充保险的投资管理有所不同,专家解释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是经国务院授权,统一由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来进行,各省人民政府作为委托人委托投资,从主体上就大大降低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