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杭州养老提议之声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4-11 10:23:32.0

杭州在1998年就已迈入老年型城市行列,并且“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不断加剧。预计到2020年末,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将达到人口的25%,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18.2%

在杭州“两会”上,涉及民生领域,养老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率先召开的市政协第十一届杭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不少民主党派针对养老领域提出团体提案,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发声。

“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民建杭州市委会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我市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提案中指出,目前,杭州的健康养老服务业领域的体制和机制总体还处在创业阶段,面临不少问题与困难。如发展程度低,目前主要关注一些孤寡、高龄、独居等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以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为主,尚缺乏成本较高,需要较高技术含量的老龄智能家居、房屋改造、辅助生活器械提供等服务内容;并且,缺乏综合运行服务机制,不仅政策落实环节目前存在缺失,而且盈利模式不完善。此外,在信息共享机制下,信息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另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跨界人才匮乏,缺少既具备良好的行业内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这些关于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痛点问题,该如何解决?

民建杭州市委会的建议是,政府层面,要加大扶持和监管力度,完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配套设施,引导大众消费者自愿购买老龄智能家居等服务,并对智能家居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追踪。

社会层面,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采取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扶持的方式,统筹物资、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智能健康产品创新。

平台层面,推动构建智能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搭建社区养老服务O2O网络平台,整合各部门健康养老服务数据,以实现老年人健康体检便捷化;慢病的持续跟踪管理;加快推进医养结合联合体机制,建立“县()—乡(社区服务中心)—村(养老机构)”三级医疗体系,开展医疗、护理、康复技术服务;专业层面,加强技能培训,大力培养跨界养老服务融合人才。


据悉,截至201612月底,杭州参与签约的全科医生仅有1100余人,换算下来,每名医生需负责600余名左右的签约居民,工作量巨大。对此,民建杭州市委会提议,深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以提升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加快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关于推行医养结合,加快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是农工党杭州市委的团体提案。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需要长期照护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

由此,农工党杭州市委建议,一方面要加快健全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发展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厘清长期照护和医疗服务边界。进行模式创新,构建双层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创新尝试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商业保险提供服务支撑,社会运作”的方式方法,有效放大政府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此外,还可以丰富几大商业保险公司现有长期护理保险品种,扩大保险对象。

“深化医养结合推进健康养老”

2015年底统计数据,我市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近9万,约占老龄人口的6%。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之下,社会对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此,市政协医卫界提出了“深化医养结合推进健康养老”的团体提案。

提案建议,为深化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建立1+1+X”模式,即“1家公立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家辖区内养老机构”,组成医养结合联合体,开展医疗、护理、康复等技术服务或支持。在居家医疗保健服务领域,建议基层医疗机构组建老年医院评估团队,通过多学科诊断确定老年人在医学、社会心理学及功能活动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他们制定一个协调的、融合型的中期或长期照护计划。此外,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医疗”,丰富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建成“一个门户、多种终端、区域互通、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医养护一体化信息平台,满足预约挂号、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药品配送等需求,并以“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