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贵州建立健全多元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6-22 11:23:30.0

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养老机构的服务均属于传统型,即日常生活照料和简单的康复护理。传统养老单一的服务功能加之并不显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致使较多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长期偏低,养老床位空置率偏高,经营艰难。对贵阳市部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入住率在40%左右。

“医养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是在做好传统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包括健康老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近两年来,在政策的导向下,我省一些养老机构和部分公立医院先行先试,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一是养老机构依托公立医院合作办医,开展医养结合。在传统养老模式已不适应养老服务需求的情况下,部分取得卫计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具备基本医疗服务条件的养老机构,主动与就近的公立医院缔结合作关系,依托公立医院开展医养结合;二是公立医院联袂养老机构,共同探索医养融合模式。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全省唯一一家老年病专科医院,为进一步拓展老年医疗市场,该院于2014年与贵阳市多家具备基本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合作,共同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三是校企合作,为医养结合培养专业人才。

然而,“医养结合”模式也存在医养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偏差、缺乏多部门联手共推机制、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定位盲目且存在较强的趋利性和试点养老机构申办医养的条件严重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偏低和现行医保政策存在较大制约性等问题。笔者认真调研后,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大对弱势医养机构的扶持力度。建议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加大对此类机构的扶持力度。一是依据相关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对其进行提质改造,充实和完善医养结合条件。允许社会资本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明确界定此类医养机构医疗服务范围;二是适当降低民营、小型社区养老机构申办医疗机构的门槛。在申办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支持养老机构就近与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或引导和支持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对就近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加强多部门合作,建立联手共推及监管机制。一是消除部门之间泾渭分明,互不交叉的机制性障碍,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多部门联手共推及监管工作机制,建立由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医养结合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对医养结合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管;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切实加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着力转变养老服务的就业趋向性。将养老服务明确为特殊行业,制定专项政策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业;二是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队伍。鼓励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和老年护理等相关专业,与养老机构开展校企合作;三是开展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要支持与帮助养老机构培养和储备医养人才。

重视市场调查,准确定位服务人群。新建医养结合机构或开展医养结合业务,应先期对本地区的人口结构、收入情况、实际养老需求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对服务人群予以准确定位。反之,就必然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着力解决试点示范面临困难和问题。一是降低门槛,惠及低收入老年群体。从政府层面对200张以上的大、中型养老机构申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从资金和土地划拨、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床位数不足200张的小型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以解决低收入老年群体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二是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三是建立并逐步完善医养结合相关政策体系。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审批及报销标准。医保报销范围延伸到长期护理服务及养老机构内医疗服务。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需要医保制度的深化改革,将长期护理纳入到医保之中,形成以社会医保为基础,医保救助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筹资模式,加大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的支付。将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居家接受社区照护的参保老年人的医疗费、护理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对退休、残障、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费用,政府可按一定比例从福彩公益金划拨予以补贴。针对养老机构老年患者医保结算受制问题,建议酌情研究试行方便于老年患者的医保结算方式。在总结试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结算标准和机制,以满足老年患者需求。

我省从200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10年来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之势。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其关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我省是受家庭小型化和农村青壮年劳务输出的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比例急剧增长,使家庭和社会承载着较大压力。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积极应对,以消减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有效规避因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和不安定因素,顺利实现我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