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校长菜单”不变样 老年大学换新颜
作者:许 鑫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11-21 16:52:03.0
大港老年大学校长郑伯杰全身心办学,老伴儿不在身边,他一锅粥一碗面,就对付一天——

“校长菜单”不变样 老年大学换新颜


郑伯杰介绍学校情况。许 鑫摄
  一锅粥、一碗面,郑伯杰对付对付就是一天。这是他的生活常态。

  73岁的郑伯杰是滨海新区大港老年大学校长,是天津老年教育界的“老人”。他已到了能享清闲的年龄,老伴儿和女儿住在北京,他原本可以到北京和他们团聚,但他放不下也舍不得老年大学的学员们。

  近日,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公布2017年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推选结果的通知》,郑伯杰入选“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至此,校长的担子,他已扛了16年。

  最大困难是缺钱缺场地

  大港老年大学于1991年成立。曾任原大港区老龄办副主任的郑伯杰,2002年接过了校长这个担子。

  老年大学当时面临诸多困难。“最大困难是缺钱、缺场地。”郑伯杰回忆上任之初的情景时说,解决这两大难题花了14年。

  他刚到老年大学工作时,赶上电子琴班上课。当时学校缺少资金,没有配备电子琴教学设备。看着老大姐、老大哥仍靠自己背着琴来上课,郑伯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当即向学员承诺尽快解决电子琴配备问题。为此,他向上级写申请,跑企业求赞助,多方筹措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终于购置了25台电子琴,建成了电子琴专业教室。此后,在郑伯杰等人的努力下,学校接连有了计算机专业教室、钢琴专业教室。

  问题总是接踵而至。随着学员增多,缺少教学场地的问题日益凸显。

  “原来那几间教室是临时用房,我一直希望大港区域的老年人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校。”2014年,郑伯杰偶然得知老年大学对面的一家单位即将搬迁的消息后,立刻向上级请示,经多方奔走,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终于为老年大学找到新家。2015年,新校建成,共6000多平方米,这让郑伯杰高兴了好一阵子。与此同时,伴随滨海新区对民生事业投入的力度持续加大,老年大学的办学经费逐渐增长,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几乎不变的“校长菜单”

  闲话家常时,郑伯杰告诉记者,他的老伴儿和女儿在北京生活,自己原本可以去北京和家人团聚,但他心里放不下老年大学的工作。

  家里就一人,每天怎么过?记者问。

  郑校长笑着说,一锅粥一碗面就是一天。清晨5:00,熬一锅豆粥,吃一碗,剩下的部分放起来。6:30,骑车去学校。7:00,参加学校的晨练班,然后开始上午的工作。中午骑车回家,途中买个馒头、半斤切面、一点绿叶菜、几个西红柿。到家后把粥热上,一碗粥、一碟水抄青菜、一个馒头,这是午饭。饭后返回学校,开始下午的工作。下午放学后,他要等到最后一位学员离校、巡视学校确保安全后才骑车回家。晚上,他会做一碗西红柿打卤面,这是晚餐。除了偶尔去北京和家人团聚时能改善饮食外,他几乎每天的饭菜都是如此简单。

  这些年,郑伯杰几乎把全部心思放在了老年大学的工作上。2007年,他患上脑垂体瘤,检查时发现肿瘤已压迫到视神经,必须尽快手术。但当时老年大学即将举办专场演出,管理人员不足,郑伯杰担心自己不在学校,演出会受到影响,于是悄悄瞒下病情,坚持组织学员排练。直到演出结束后,他才赴京做了手术。微创手术后仅一周左右,郑伯杰就瞒着家人偷偷返回大港,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去了。

  16年来,大港老年大学取得飞速发展,从三个教室、一个多功能厅、二三百名学员的办学规模,发展到如今拥有书法、绘画、电脑、声乐等近二十个课程门类、141个教学班的养教结合性老年大学,在这里学习的老人达4700多人次。

  全国先进老年大学、敬老文明号……谈起大港老年大学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郑伯杰说,这是各方努力的结果,既得益于党和政府对老年教育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广大中老年人对老年大学的青睐。这也坚定了郑伯杰要为老年大学继续发光发热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