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农村养老不离村,幸福院里成乐园
作者:-
 |  
来源:中国社会报
 |  
发布时间:2018-07-09 10:57:18.0
  近年来,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从2014年起,湖北省云梦县探索建立了一批农村幸福院,将农村有意愿的留守老人集中收入幸福院,实行专人照看、互助养老。 
 
  村集体建院,调动了社会“应对银发潮”的多方关切
 
  云梦县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7.2%,其中农村老人7.9万人,占老人总数的78.6%。从调查的数据看,云梦县老龄人口呈逐年增多之势,因此,社会养老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切实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无人照看问题,云梦县采取“实事求是、因村制宜,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方便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在那些经济基础较好,老人需求较多的村,统一规划建设面积不小于120平方米,床位不少于5张的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幸福院设“五室一厨”,方便老人吃、住、娱乐、医疗等,其建设资金实行民政补贴一点、乡镇配套一点、村级能人贡献一点的办法,先后投资420多万元,下拨建设补助资金和运营资金135万元,建成了15家,目前投入运营的有10家,日服务老人达260余人次。 
  农村幸福院的建设有力拓宽了养老渠道:一是建幸福院,弥补了公办养老力量的不足,有效缓解了农村“留守老人无人照看”的问题。云梦县公办养老机构目前只有1所县办和11所乡镇办养老院,设床位2500张,只能勉强接收城市“三无”、农村孤寡老人。农村幸福院为解决本村留守老人养老提供了帮助。二是因村设院,平衡了村级之间养老的不平衡。幸福院是以村为单位建设的,有的村人口基数大,外出能人多,经济底子厚,村民养老需求多,民政部门根据实际可以引导建立容量大一点的养老院;有的村人口基数小,老人数量少,可以将幸福院设计小一点,满足本村老人养老需求就行。三是搭建了敬老平台,充分调动了村民孝亲敬老的积极性。幸福院的院民和管理者都是本村人,村里的成功人士更愿意捐款捐物。 
 
  家门口养老,破解了老人“故土难离”的思想纠结 
 
  人上了年纪,都有一种恋旧情结。对于一些留守老人,哪怕子女出钱把他们送到乡镇福利院,因为离家较远,他们也不愿意去。农村幸福院建在本村,实现在“家门口”养老,满足了许多人的心理需求。 
  一是离家不离村,老人可以随时回家看看。幸福院建在村里,老人们吃、住、娱乐在养老院,茶余饭后随时可以回家走一走、看一看,不会因为路途远而走失。 
  二是家门口养老,子女回家看望老人更方便。留守老人的子女往往难得回家,即使回家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家门口养老,子女们回家就能很方便地看望老人,接老人回家叙旧、吃饭,满足老人思儿之苦和子女孝敬之情。 
  三是村内养老,老人们更容易和谐相处。同村老人相处在一起,彼此知根知底,回忆的话题多,共同语言多,感情深厚,有什么误会,通过与对方子女解释、通过彼此都熟悉的第三方调解,可以很容易化解,相互之间能和睦相处。 
 
  生活中互助,解决了父母“老有照看”的后顾之忧 
 
  子女在外打工,在敬老养老问题上一般都愿意出钱,但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老人膝下尽孝。把父母送到幸福院,彼此都是一个村的人,相互之间能有个照应。 
  一是为老人日常生活困难提供了及时帮助。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老人在幸福院遇到困难最能提供帮助的是身边人,大家乡里乡亲的,有什么不便相互搭一把手,及时帮衬一下,困难就迎刃而解。 
  二是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幸福院里年轻的照顾年老的,身体硬朗的照顾行动不便的,让身边的人有“样”学样;子女回家看望父母,看望勤的、贴心的,能带动敬老不够的,让全村外出青壮年相互比着孝敬父母。 
  三是为外出打工子女解除了父母无人照养的后顾之忧。一些子女迫于生计,到离家较远的城市打工,但因父母年龄较大,心里往往放心不下,农村幸福院有专人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老人们之间也相互帮助,让子女能安心在外打工。 
  四是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助推了社会发展。政府为外出打工人员分忧,将农村留守老人集中到幸福院养老,老人开心,子女放心,政府安心,群众欢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