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三级医院改老年机构之“经验”引发的担忧
作者:-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发布时间:2018-08-29 10:45:48.0
  最近,听说有位三级医院院长在“医养结合”的高端论坛上介绍“经验”,他们正在策划把一个三级医院“改建”成老年服务机构,并已经部分实施。上述“经验”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家机构中所有的服务人员将全都是注册护士。这样的老年服务机构,只能用“奢侈”来形容了。这里所说的“奢侈”,不仅是指硬件设施,更是指人力资源,特别是指卫生技术人员。
  就硬件设备而言,在百度上查询,建一座500个床位的三级医院,需要投资5亿-20亿元。即使把床位翻两番,达到2000张,那么平均每张床位需要投资25万-100万。当然,这个计算是把三级医院所有设施设备的投资全算在内了。那么建一所500张床位的普通老年服务机构需要多少钱呢?一般来说,全国的平均数是不超过5000万。一些国内著名的号称豪华的高档老年服务机构,硬件投资也不过在2亿元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投资三级医院的资金规模是普通老年服务机构的10-200倍,是豪华老年机构的2.5-10倍。平心而论,这究竟有多奢侈?
  就医疗技术人员而言,根据《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信息: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一共只有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33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仅283万人;而注册护士则一共只有380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每1000人,只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44人,只拥有注册护士2.74人。如果根据三级医院去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就需要执业医师150-200人,需要注册护士200-250人。据此计算,全国所有的执业医师实际上只够配备17000-22600家老年服务机构,按平均每家机构入住老人500人计算,只能服务850万-1130万人;全国的注册护士只够配备15200-29000家老年服务机构,按平均每家机构入住老人500人计算,只能服务760万-1450万人。而中国的老年人,2017年的数字是2.41亿人,其中官方认可的失能老人数字是4000万。以上的计算,是把所有的医院停办,把除老年人之外的医疗需要排除在外为前提的。平心而论,这究竟有多奢侈?
  有人可能会为此辩解,这样的高档老年服务机构肯定会走市场化的路子。服务高档,收费也“高档”,因此有一些也无妨。实际上,这种答案的言下之意就是高档机构的服务对象是高档人群。当然,有人出得起钱,有钱就可以任性,他爱怎么烧钱别人也管不着。即使花大价钱把医生、护士请去家里“多点执业”,社会公众也无可奈何。
  但是,应该指出,高档老年机构前身是三级医院,毫无疑问必然拥有医疗保险定点的资格,而住院的高档老人又会花掉多少由我们缴费(包括个人和单位)而构成的医保基金?这是否更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辩解,这只是个例。但是,这样的“经验介绍”难道不是一种方向性的暗示吗?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都把老年服务和长期照护服务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前的国际共识,老年人所需求的并不仅仅是以往所理解的两种社会保障,即主要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保险和保障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在全世界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老年服务,尤其是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
  长期照护服务,以往在发达国家,被包含在医疗服务之中。但是,随着发达国家老年人规模和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往的制度安排出现了问题。因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医学的发展使医疗服务的价格日益上涨。而研究发现,长期照护服务实际上并不需要医疗过多地介入和干预。因为对于大多数失能老人来说,治疗已经失去意义,他们需要的是生活照顾。所以,为了节约成本,就把原来属于护士的工作——生活照料,专业名词是基本护理——从临床医疗中剥离出来,自成体系称为长期照护。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有一些技术门槛不高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可以称之为非治疗性的护理和康复服务,也可以从临床医疗中剥离出来,放到长期照护服务中。于是,这两部分就合成了一项新的专业,在日本称为“介护”,亦即世界卫生组织从2000年就开始倡导的长期照护服务(Long-term Care)。要强调的是,长期照护服务被列为社会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差别就在于医疗服务是在医疗机构(医院)中进行的,而社会服务是在老年服务机构中进行的。就此而言,在中国的医疗机构非常短缺的情况下,要将三级医院改成老年服务机构,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长期照护服务当然需要资金的支持,为了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筹资的需要,又不进一步加重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医疗保险的负担,于是,在资金保障方面的制度安排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保险模式,就是长期照护保险。这在中国很重要,因为截至2017年,中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月平均也只有2876元。但老年服务机构的收费,目前在一线城市,应该在6000-8000元左右,二线城市4000元上下,三四线城市恐怕也要3000元。所以,以他们的退休金收入,是支付不起长期照护服务费用的。应该说,创立长期照护保险的政策动机,就是为长期照护服务筹资。
  当前,在中国,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说仍然处于一片混沌之中:既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相关理论和国际经验,也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被再三强调的“医养结合”,迄今仍然是一个没有明确的外延和内涵的概念,但却要求马上高屋建瓴地付诸实施。上述的三级医院改为老年机构的“经验”,仅是这片貌似富饶的浮云中开出的一朵奇葩而已。
  从根本上讨论理论问题,应该认识到,所有社会领域中的事物自有其特殊的规律,而最基本的社会规律就是人文关怀。如果以人文关怀为目标去创办老年服务机构,把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放在第一位,并尽可能地去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办老年服务肯定也是可以赢利的,当然不是暴利。研究证明:100-400张床位的机构,如果入住率达到80%,可以每年有5%-8%的赢利。精心组织运营的,赢利可以达到15%-20%。同时,很多的研究也证明:如果把挣钱或烧钱当作唯一的目标,譬如把尽快上市搂钱放在第一位,而对服务质量却不置可否。这样的机构,即使账面上很好看,但实际上一定是亏损的。
  从政策上讲,更要不忘兴办老年服务和长期照护服务的初衷。过分强调其经济属性,恐怕会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都得不偿失。最近官媒上有“养老、教育、医疗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之说,引起公众的恐慌和反弹,究其原委,只因为中国社会之前已经有了靠“住房”来“拉动内需”的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