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新时期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
 |  
来源:上海养老产业
 |  
发布时间:2018-10-10 10:36:08.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就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这对于现阶段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具有时代的意义。
  伴随着中国的深度老龄化,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国家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文件出台后,国资国企、地产险资、民间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对介入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表现了更大的热情。
  在总体发展趋好的情况下,既有真情投入,也有急功近利;既有理性操作,也有现实煎熬。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笔者觉得,更需要理清一些观念和思路,更需要几分冷静和理性思考。
  本文是笔者近期的一些不太成熟和非常碎片化的思考,不成系统,抛砖引玉,以期通过交流,产生共鸣,促进探讨。
 
  关于新时期养老产业的认识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由此可见,中国的养老服务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事业,另一个是产业。也就意味着新时期的养老服务既是政府服务民生的投入,满足老年人多样需求、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资本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投入产出的需求。
  人们对“产业”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并经历了一个过程。“产业”最早特指农业,迈入资本主义大生产时代后,主要是指工业,也就是“物质性生产行业”的定位。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服务业和各种非生产性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服务业”也纳入到产业的范畴。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养老产业主要应该是“养老服务产业”。
  首先,对养老产业的属性和特征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判断。我觉得,养老产业的基本属性应该是公益属性,这一点需要明确。同时在公益属性的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就是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化运作规律的同时体现其公益属性和社会价值。
  因此,其基本特征是非完全市场化(或半市场化),政府的作用就是制定法规和政策,引导、鼓励、监管和奖惩。养老服务市场的“全面放开”在现阶段应该是“全面培育”,尤其是要大力培育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的养老服务的社会企业。
  其次,明确养老产业的定位,概括为围绕事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事业。也就是事业和产业之间双轮驱动、错位发展、相互弥补、相互促进。
  养老服务事业,主要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就是由政府提供或组织的,有保障的,并与现阶段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可持续的,面对全体老年公民的各种养老服务。其特征是必须有准入门槛,那就是老年人的需求评估和经济状况的评估。
  养老服务产业,主要提供非基本养老服务,就是由社会提供的,为具有有效需求的老年公民提高生活质量和较高品质的,在基本养老服务范围以外或水平以上的,通过自身购买的各项服务。从而形成供给充裕、梯度合理、形式多样、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供给的良好生态,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美好。
 
  关于新时期养老产业的前景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临人口老龄化,“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我国养老方式社会化将进一步发展,而养老方式社会化的实质就在于养老服务将从政府行为逐渐向市场行为的转变。新时期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政府服务民生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服务业与新时期养老模式融合的必然。
  第一,从社会人口结构看,老龄化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
  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4亿,占总人口的17.3%,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并具有典型性和率先性,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超过33%。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的共同特点:
  一是进入老龄化早,老年人口持续增长;
  二是高龄老人不断增加;
  三是家庭户均人口少,“纯老家庭”现象突出;
  四是独生子女父母开始步入老年期。
  据有关部门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2%,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
  2020年,上海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540万,约占户籍总人口的37%。若将非户籍常住老年人口考虑在内,2020年上海市常住老年人口总数将达600万,常住老年人口约占常住总人口的24%。 2040年,上海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将达740万左右,约占户籍总人口的44%,常住老年人口数将达850万,常住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31%。
  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庞大的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必定对养老产业发展带来动力和机遇,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第二,从老年人的需求看,多样化、多层次和追求品质是必然的趋势。
  基于我国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老年群体的有效消费需求将被大大激活。
  一方面,随着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意识逐渐形成社会共识,新时期老年人健康养老意识也逐渐转变,他们普遍注重健康和养生,注重养老质量,追求舒适和品质,健康养老产品的购买力随之增强。选择服务品牌和质量以及设施的环境成为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期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种类和层次上也有不同的特点,一是老年人的需求涉及很多领域,既有物质产品,也有精神产品,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二是老年人口的整体层次逐步提高、健康养老需求发展变化也较大。这无疑给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带来创新和提升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第三,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战略选择。
  创新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既是为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创造更好的晚年生活环境,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将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品牌”之一,对保持国家整体经济活力意义重大。作为现代服务业之一的养老产业的发展,必定在区域整体发展的总体框架下,在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理念指导下,实现养老产业与长三角社会经济建设融合发展。
  近期,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民政部门就推进区域养老服务,在统计口径、相互认证、异地养老、养老产业、联动监管、人力资源、科研培训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并为打造长三角“共识、共有、共建、共享”基础上的养老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积极务实的推进之中。这既是创新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战略谋划,为区域养老产业发展创造更广的空间,更有望爆发出强大发展后劲,对全国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效应和引领作用。
  总而言之,养老产业发展与老年人的观念、购买能力密切相关,与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就上海而言,现阶段,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生态比较好,政府的力度很大,老百姓的基本养老服务得到了满足,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比较理性。但基于诸多原因,目前老年人群对于养老服务的价格承受能力仍然偏低。
  同时,从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看,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使得土地资源难以再生和扩展,可租赁或改建的物业资源非常稀缺,且成本不断增加,这是现实。虽然政府的政策很多,但“最后一公里”还没打通。
  养老产业的“蛋糕”很大,领域很广,潜力更大,预计需要3-5年的培育期才能形成规模,现在还是谋划和布局期,这一点也需要清醒的认识。
 
  关于新时期养老产业的内涵
 
  养老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业。养老产业既然是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必然需要在产业的能级和水平上得到提升、产业结构上不断优化。
  新时期养老产业是建立在新的养老模式、服务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基础上的,以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包括研发、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等产业。既包括新兴养老服务产业,也包括对传统养老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养老产业大体可分为五个大类:
  一是老年生活和护理服务业,可分为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两大块。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和老年服务中心,以及老年人现有住宅的改造等。
  二是老年产品制造业,是以老年人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各种机械、器具、用品、食品、玩具等的制造和销售。
  三是老年房地产业(老年住区),销售形式的养老社区、带服务的老年公寓等。
  四是老年金融保险业,包括老年人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各种老年险种和信托等业务。
  五是老年休闲服务业,包括健康旅游(旅居养老),文化娱乐和体育,生涯学习(老年教育)等。
  作为中国第一个老龄化和高龄化城市的上海,社会经济、科技等要素集聚,更应该在养老产业的发展上起到引领作用。政府要制定新时期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目录,要在确立理念、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发展养老产业融入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和健康上海战略。同时在三个层面发力:
  一是传统养老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包括老年家庭服务业和老年康复护理业。关键是产业标准、监管、信息化、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术等级。
  二是现代新兴养老服务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包括老年用品的研发、康复辅具用具租赁、老年健康业、老年旅居和老年住区等。尤其是国家已经确立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因此,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关键是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政策的配套和各个政府部门资源的打通。
  三是建设养老产业园区或养老服务集聚区。参照科技园区和文化园区的发展模式,聚焦配套政策,发展老龄产业园区(集聚区)或养老产业园区(集聚区),积极有效发挥园区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同时,要通过科技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提升养老服务能级、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积极开发、应用和推广新科技项目和科技信息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推动新理念、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在养老服务中的运用;为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和认知症老年人的“刚性需求”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关于参与养老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过“很多关于老年人的常见观念和主观臆断都起源于过时的陈规旧习”。
  处于21世纪的新时期,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日新月异,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对于老龄化,对于老年人,对于健康和养老,是不是都需要重新思考、重新认识、重新判断和重新定义?笔者认为,这对于每一位有意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投资者、从业者都需要深思的。
  对于从业者或准备进入养老行业者,笔者还是坚持一贯的观点:
  一是要有耐心;
  二是要做到三个精,精准的定位,精致的服务,精细的运营;
  三是要始终思考四个问题,有效需求在哪里?专业队伍哪里来?项目如何设计?是否可持续?
  如果这些问题都想明白了,就应该会少走些弯路,少一些盲目。
  养老产业的核心是“服务”,基础是“需求”。现在的社会并不缺资源,也不缺资本,缺的是科学的理念和创新,缺的是各种专业技术和有效模式在科学的平台上的整合和对接。
  笔者认为,养老产业从高端起步总体上是对的,但养老地产和高品质养老社区绝不应该是养老产业的唯一,更不是养老产业的全部。
  养老产业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大众养老”。也就是说,养老产业最终是一种社会影响力投资,也是一种“耐心投资”,必须是义利并举、公益与商业融合,目标是为了改善和促进民生,受益人是普通大众。
  因此,必须要有社会责任、诚信和品牌;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或投融资机制;要有长期经营和回报的策略。由此可见,国资国企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在中国的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