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湖北:江汉区致力养老 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138模式
作者:-
 |  
来源:长江日报
 |  
发布时间:2018-10-18 10:16:21.0
  江汉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养老工作。该区本着“关爱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的服务理念,谋民生之利,发挥全国养老服务业品牌江汉区社会福利院的龙头示范作用,通过构建社区、居家、机构“三位一体”的“立体”养老服务网,带动全区养老服务业蓬勃发展,让辖区老年人共享获得感与幸福感,安享幸福晚年。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获颁全国首张五星级养老服务认证证书,江汉区老年大学荣获全国首批城乡社区教育特色学校,央视新闻频道聚焦江汉区“亲情互换”互助养老模式……
  养老服务领域,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打造的“江汉模式”享誉全国。该区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构筑富裕活力美丽幸福新江汉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坚持共建共享,经济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更多的“江汉模式”“江汉经验”正在涌现。
  全面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建设,开展“三助一护”服务;新建集养老、康复、养护为一体的综合养康服务大楼;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新路径。如今,江汉区养老事业发展有了新愿景,该区正主动担当,率先作为,努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养老服务业发展新篇章。
 
  撰文:徐锦博王若琦刘文林,落地落实“三助一护”服务
 
  “多亏了这套设备,他们经常上门服务。”10月10日早上8点多,江汉区王家墩社区81岁的张爹爹躺在家里的一张配有睡眠监测袋的护理床上,床边放置的智能健康设备实时采集着他的体温、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数据。身体一旦不舒服,老人可按住手边具有通话和定位功能的穿戴式紧急呼叫器呼叫服务,房间里还安装了语音视频监控摄像头,子女可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老人各项生命体征和在家情况。
  7年前一次突患中风,导致张爹爹长期卧床。因担心卧床时间长了身上会长压疮,张爹爹的老伴儿一天要为他翻几次身,还得时不时将他从床上抱到椅子上让他坐起身,这让张爹爹十分心疼和愧疚。“中风后不能起身,现在自己摇摇把手,这张床就可以升起来,老伴儿可以少操些心了。”
  张爹爹在家享受的,是王家墩社区嵌入式网点提供的远程照护服务。记者看到,该网点入口处放置了一台信息机,老人在信息机上刷卡后,可点击预约助餐、助洁、助浴、助护、助学等10种服务。网点设置有日间照料室、健身活动室、老年团体活动室、趣生活体验馆、幸福食堂等功能室,日间照料室设有2张护理床位,专业康复理疗师可指导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置了电视、按摩椅、足底按摩器、轮椅,以及高电位理疗仪、红外线治疗仪、康复训练台和训练桌等康复仪器设备。“这个地方建得蛮好,工作人员热心又负责,我基本上天天来,吃喝玩乐都有了,上午玩累了还能在旁边的幸福食堂吃顿午饭。”72岁的邹婆婆竖起大拇指说道。
  江汉区“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建设又走在了各城区前面。9月初,全市养老业务工作会在江汉区召开,王家墩社区嵌入式服务网点成为了各城区学习“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建设经验的样板。
  今年2月,江汉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率先作为,投入1200余万元正式启动建设区级统分结合“互联网+养老”云平台,联合烽火科技打造具有江汉特色的“互联网+居家养老”138模式。据介绍,该模式通过搭建江汉区“互联网+居家养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指挥中心、呼叫中心、数据中心三个中心,构建呼叫中心系统、政府管理系统、监控指挥系统、物联网终端系统、老人终端管理系统、社区服务系统、综合评估系统、服务交互系统等八大系统,整合百家线下服务商,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建设,落地落实“三助一护”服务。
  目前,江汉区正全力推进2个中心辐射式和7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点的改扩建工作,“三助一护”服务能有效应答的街道日益增多。值得关注的是,该区将扩大助餐免费服务对象范围,为85岁以上失能、半失能困难老人免费配送餐。江汉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通过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138模式,实现线上预订、线下服务,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全面整合,力争实现养老、医疗、配餐、评估、家政等一体化全方位服务,让辖区更多老人活得有尊严、有品质、有乐趣,有更高层次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养老机构“江汉模式”成全国样板,标准化引领江汉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给老人翻身预防压疮时,失能老人每2小时需翻1次身,压疮高危风险老人1小时翻1次身,极高危风险老人每0.5小时要翻1次身;为老人修剪指甲后,指甲留存长度应约为1.5mm;将老人从床上转移至轮椅前,轮椅应与床呈30°~45°夹角固定……
  今年7月,第27期全国老年人能力评估培训班在江汉区社会福利院结课。翻阅江汉区社会福利院编写的《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用手册》时,培训班上一位浙江同行,对该院的标准化建设赞叹不已,“标准化细致入微,全国养老机构的排头兵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是一家集老年公寓、护养中心和附属综合医院为一体的公办养老机构,先后获得国家老龄委第二届全国“敬老文明号”集体、民政部全国行风建设示范单位、民政部标准化示范单位、全国模范养老机构、湖北省一级福利院、湖北省五星级养老机构和武汉市示范养老机构等称号。建院54年来,该院打造出了受到民政部高度肯定的“一院双制”运行模式,被誉为“江汉模式”,成为全国同行学习的样板。
  该院创建标准化试点3年硕果累累,标准化建设的“江汉经验”走向全国:荣获全国首张五星级养老服务质量认证证书,高分通过民政部标准化试点、湖北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武汉市标准化试点考核验收,主编的国内首部《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用手册》被人社部列为推荐培训教材,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
  “其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成为全国养老机构的一面旗帜。”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冯晓丽曾指出,开展标准化建设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编写的《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用手册》方便养老机构借鉴和操作执行,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标准化管理指南,“希望该书为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提供来自一线养老服务机构实务工作者的经验,在全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
  “该院编制的《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涵盖268项标准,其中基础标准28项,服务保障标准161项,服务提供标准79项,标准体系结构合理,适应福利院发展需要。”江汉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江汉区社会福利院不断总结经验和做法,做好管理输出、品牌输出,正带动江汉辖区养老机构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引领养老服务行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全国首创“亲情互换”互助养老,年轻人与老人守望让“空巢不空”
 
  “周黎今年刚毕业参加工作,最近她与72岁的独居老人方凤菊结成了对子,老人为她提供免费的爱心房间,她则利用业余时间帮老人做家务、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有时候也会带老人去看病。”
  9月11日早上9点半,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推出互助养老调查报道,首个聚焦的便是江汉区在全国首创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据介绍,该模式通过空巢老人和大学生或初入职场的新人志愿者结成互助对子,大学生或职场新人每周抽出固定时间照料老人,老人则腾出一间空余房间给他们居住,探索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武汉老人空巢率达24%。独自一人居住,无法得到生活照料,更缺乏精神慰藉,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养老服务领域的短板。去年2月,江汉区辖区内的社会组织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该区民族街试水“亲情互换、空巢不空”项目,在探索实践中开创出了“亲情互换”这种全新的互助养老模式。
  据了解,“亲情互换”互助养老模式实施一年多来,累计走访空巢、独居老人3600余次,江汉区民族街、新华街、万松街为459位有意愿参加帮扶活动的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目前已累计结对405对,其中周末帮扶312对,住家帮扶93对。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这是“互助式养老”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专家表示,“亲情互换”互助养老模式弥补了空巢老人孤独寂寞而造成的精神空虚、渴望陪伴、日常照料缺失等问题,为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还响应了市委市政府“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能够帮助部分有爱心、经济较困难的大学生或初入职场的新人解决租房问题。
  据悉,江汉区“亲情互换”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全国老龄办、省老龄办高度关注,全国老龄办认为武汉此种养老方式很有新意,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等众多媒体均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