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浙江:加快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杭州这样做!
作者:-
 |  
来源:新蓝网
 |  
发布时间:2019-06-05 11:36:47.0

  6月4日上午,杭州召开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回顾2018年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对下一步全市深入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作部署动员。

 

  7大攻坚任务养老改革深化巩固

  2018年,杭州瞄准养老需求“痛难点”,实施七大攻坚任务,持续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推动养老服务由“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和“从好到优”转变。

  养老设施枢纽功效有效发挥。出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新建住宅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标准由每百户建筑面积不低于20平米提升至30平米,且每处不小于300平米。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层分类,社区级照料中心注重特色、扩大覆盖面,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突出托养、康复护理等综合性、专业性服务,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补充,全市建成社区级和街镇级照料中心2800余家。

  居家养老基础地位夯实。推进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兼具日间照料和全托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市共建成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0家,托养床位1051张。灵活采用老年食堂、社会餐饮企业配送餐、互联网+助餐等多种模式,加大助餐保障,建成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1200多家。互联网+养老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累计为签约老人提供有效紧急救助服务929次,主动关怀服务50.39万次,成功找回走失老人35人。杭州被工信部、民政部、卫健委联合评定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机构养老服务转型发展。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深入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建立“红橙黄蓝”安全风险亮灯制,风险等级同步录入市级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隐患排查和治理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闭环管理,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00家,床位数6.9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1%,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66%。

  加快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养老机构通过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机构合作等多种形式,有效获得医疗服务资源。出台示范型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标准,有效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会医疗资源,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有2633家照料中心与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占比达93.7%。

  支持养老产业放管有度。老年人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等产业加快发展。养老机构承接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步伐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兴办养老机构不断增加,产业发展呈现集团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模式。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养老服务。

  拓宽养老人才梯队建设。组建全市养老服务专家库,先后举办了全市养老人才队伍培训班、养老机构院长培训班、全市养老产业发展论坛。举办第九届全市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主城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基层养老队伍保障。

  增进敬老爱老浓厚氛围。在全省率先实现高龄津贴发放、优待证办理“一次不用跑”。首次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最美”系列先进推选活动,推选“最美敬老爱老家庭”等七个系列380位先进代表。开展老年人防诈骗主题宣传活动210余场,专题讲座488场。

 

  实施“大幸福”工程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全市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品质养老“大幸福”工程建设,重点开展四个方面工作:

  聚焦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体系。加快推动《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为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规范化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深入推进颐养社区建设,落实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指标,提高集中性配建执行率。打造一批“养老服务综合体”,加强机构与居家养老资源整合互动。

  聚焦重点人群,优化照护体系。以失能失智老人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护理型床位以及护理型养老机构的比例,构建高质量的老年人照护体系。发挥医养资源互补优势,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和家庭病床服务。引导和推广康复护理站建设,深入开展康养体系建设试点。

  聚焦“互联网+”,打造智慧产业平台。将互联网引入养老服务各个领域、环节,打通供需壁垒,打造“互联网+养老”3.0版本。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产业集中程度,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产业集群。

  聚焦质量提升,完善服务供给。建设64家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扩大助餐服务范围,探索助餐新模式。推进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家庭养老床位。继续做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鼓励机构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更多参与居家上门支持服务。深入开展“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试点。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形成养老服务监管有效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