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期盼互助养老的“时间银行”行稳致远
作者:-
 |  
来源:东方网
 |  
发布时间:2019-09-19 12:15:50.0

   虹口区某一社区年逾古稀的孤老朱阿婆患有乳腺癌,需定期到医院化疗和复查。她所在居委会工作人员通过“虹口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微信小程序代发陪医需求,很快就有志愿者“接单”。近期,随着虹口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工作的实施,朱阿婆等社区孤老的陪医问题终于解决了。

  所谓“时间银行”,是指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支持和鼓励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储入其“时间银行”个人账户,将来可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目前,“时间银行”已在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凉城新村街道及彩虹湾老年福利院试点。

  虹口区试点“时间银行”这一互助养老新机制,实现服务时间全市通存通兑,这引发了包括笔者在内的社会关注。笔者为“时间银行”这一互助养老新模式而点赞。“时间银行”确实是解决养老难题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有效地拓宽了全社会尊老、敬老、帮老、助老的路径,值得上海各区加以借鉴、加以推广、加以完善。

  “时间银行”这一互助养老新机制带来的启示在于:解决养老、助老的难题,一定要拓宽眼界,要不断地拓展养老途径,要善于化不利为有利,从供给侧发力,发现和发挥全社会的互助养老的资源与力量。这样才不至于让越来越成为“刚需”的养老成为单纯的、不堪承受的社会负担与社会压力,反而能够成为推进社会向善、向上的动力与力量,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成风气,进而让养老成为全社会“甜蜜的负担”。

  “时间银行”这样的互助养老制度设计,看起来相当的理想,如果运转状况良好,在“时间存款”的储存和支取,应该能够进入一种良性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有无数老人从中受益。当然,也要看到,再美好的制度一旦进入实践运作后,总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间银行”具有民生性、公益性和社会性,既需要政府介入,更需要民间参与。因此,在对“时间银行”报以热切期待的同时,更衷心希望有关方面能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解决“通存通兑”和“转移接续”问题,同时带动更多的志愿者社团、企业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建立长效公益机制,使得这一为各方叫好的互助养老新机制经得住时间考验。

  从多家媒体的报道了解到,目前,“时间银行”一般只记录服务劳动时间,对劳动强度、难易程度的考量也需进一步精准计算。此外,“时间”转移存在困难,“时间银行”服务基本都是以社区为主体单位组织实施的,各自为政,“账户”如何“通存通兑”是个问题。倘若服务者搬家到他处,“存折”就有可能沦为“空头支票”。如何吸引人们把服务时间存进“银行”,怎样衡量服务时间,以什么样的方式保障“时间”的流转和提取,这些都是摆在“时间银行”面前的一道道考题。提升“时间银行”的吸引力,还需不断丰富可提取的服务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提取方式,以“取”的丰富性吸引更多人来“存”,实现供与求、存与取之间的平衡。

  目前的“时间银行”主要还只是60多岁的老人在照顾80岁以上的老人,对中青年人的吸引力似乎还不足。然而,“时间银行”里不能少了中青年人。如果参与“时间银行”的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难免不会受影响。所以,从长远计,应该吸引有助人之心、更有助人之力的中青年人加入,以提升“时间银行”的活力和持久力。此外,不妨要按照劳动强度、技能等标准,细化服务时间的计量方式;打破地域的限制,实现“时间”的流动早日实现“通存通兑”。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新方式、新探索,期待着“时间银行”这一互助养老的新机制行稳致远,运行得越来越好,惠及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