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2.5亿老人的养老谁来管?专家提了一些建议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10-25 20:03:05.0

中国是80岁以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2018年中国超60岁的人数近2.5亿,这2.5亿的老人如何养老,这是一个难题!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进入老龄化20周年,是老年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20191022日,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主办、远洋椿萱茂支持的“与时代同框·享受美好新生活”新中国70年养老事业巡礼专家座谈会在椿萱茂(北京青塔)老年公寓举行。

 

  养老服务经历了四阶段三个发展期

  1993年,“养老服务”概念在中国首次被提出,不过在此前中国就在积极探索老龄事业的发展道路。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将老龄事业的发展总结为四个阶段:孕育发展阶段(1949-1977),新中国成立,老龄事业开始起步,显著特点是家庭保障与集体保障相合;探索发展阶段(1978-1999),随着改革开放,老龄事业进入探索发展时期,显著特点是开始探索建立制度;体系发展阶段(2000-2011),随着进入老龄化,老龄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显著特点是进入体系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12-现在)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显著特点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龄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如果从基层的服务角度来看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冯晓丽认为从“十一五”到“十三五”也是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她解释,“十一五(2006-2010年)”是中国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建设期,保证“三无老人”的基本养老问题,是政府兜底性服务;到了“十二五(2011-2015年)”创新发展期,进入了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公办养老机构为主干,社会力量逐步参与,提升到了对病残以及家庭困难老人的服务;到“十三五”,进入蓬勃发展期,中国面向所有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并构建了完整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

 

  伟大的成就: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从1949201970年间国民人均寿命从35岁跃升至77岁;全国高龄津贴制度从无到有,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惠及2972.3万老年人……

  “新中国老龄事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吴玉韶认为最重要的有五大成就:

  第一,养老保障体系织密筑牢。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5亿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覆盖10.5亿人。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五连涨”。400万特困老年人纳入政府供养。经济困难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和服务补贴制度、失能老年人护理三项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覆盖,惠及3600万老年人。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第二,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从兜底补缺到全面普惠,从面向困难老年人逐步拓展到全体老年人,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7.33万个,养老床位735.3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超过30张,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

  第三,老年健康体系加速构建。健康老龄化纳入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时的35岁增到2018年的77岁。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指导和慢病综合干预服务,老年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稳步推进,90个城市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医养签约合作单位25000对,医养结合机构4000家。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市(区)76个。

  第四,老年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国务院颁布了首个老年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类老年教育机构近8万所,老年大学(学校)近6万所、在校学员700万。老年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人群,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全国各类老年活动室发展到36万个。老年体育事业加快发展,老年人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主力军。

  第五,敬老爱老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多次修订,老年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超过六成的老年人享受过社会优待服务项目。老年法律援助中心2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6.4万个,基层老年协会55万个,覆盖80%以上城乡社区。

 

  宝贵的经验:构建老龄工作大格局,走出中国特色

  总结养老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成功经验,吴玉韶将其归结为五条:一是必须坚持老龄事业发展基本方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构建老龄工作大格局;二是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增强广大老年人的“三感”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尊重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三是必须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坚持全局观念、系统思维,把老龄事业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四是必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有机结合,走中国特色老龄事业发展之路;五是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不断提高老龄事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在国际经验方面,考察了国内外很多养老产业项目的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养老产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玉琢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要“挑着学”。比如,欧洲的养老服务体系设计理念和人性化经营管理,可以跟他们学学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养老保险照护法律制度、成熟的商业经营模式、多元化养老服务设施和业态、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等。日本在精细化服务和丰富的适老化技术与产品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多跟他们交流合作,学习其运营管理、照料服务精细化、标准化;护理等级分项评估,细致全面;老年人心理护理,贴心周到医护技术性护理细节;硬件设施科学的适老化设计;约4万种辅助器具(涵盖衣、食、住、行、康、护等)。如果想要做好运营,可学学美国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和多元化赢利非赢利服务体系。他们有完善的养老福利保障制度;依国情探索创立的CCRC模式;多元的养老支付保障体系;成熟的市场化经营方式;公营和民营各类服务机构的平衡发展;适合各类老年人群养老产业体系。

  “当然,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我们还是要立足中国国情,考虑文化、社会、人口等多种因素,创立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与模式。”陈玉琢会长补充道。

 

  重大的责任: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目标

  “我是个老年人,同时也是一位医生,特别关注服务与医养结合的发展问题。”邓小平专职保健医、解放军总医院高干病房原主任胡士良教授说,养老最关键的就是要健康,这是首要的,其次要在服务上做真做细。目前中国还有4000多万失能老人要长期照顾,另外还有50%左右的老人属于空巢留守状态,“住不上、住不起、住不好”的大城市的养老难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破解,农村的养老模式也没有很好的补齐,对于2.5亿老人来讲,要享受更好的生活,还要走相当一段长的路要走。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卫健委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于普林也表示,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和失独(失去独生子女)老年人给我国社会、经济和养老医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解决这部分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养老机构建立一个经济、安全、有效的卫生服务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医养结合的重大民生问题。

  之后的养老产业道路怎么走?陈玉琢会长认为,2020-2035年这15年应该是中国养老服务业的2.0时代,政府、行业和企业都应该动起来。政府应主导制定、完善政策和标准,严格监管执行出台鼓励帮扶措施,激发全社会参与积极性;行业要做好政策和标准的贯彻落实及推广宣传,促进和推动标杆示范的规划与建设;企业的话,规范化建设运营管理,稳步提升服务质量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作为远洋集团旗下高品质养老服务品牌,椿萱茂深耕机构养老七年之久,据远洋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超介绍,椿萱茂深研长者需求,连锁布局10个城市30个项目,床位近20000张。与美国优秀养老项目携手,吸纳和学习各国先进的养老技术与经验,形成自身特色的管理与服务。

  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椿萱茂还推出了“与时代同框·享受美好生活”系列公益行活动,为多名年满70多岁的长者提供了免费七天的入住体验活动,还定期举办失能失智的照护主题讲座,实施家庭志愿计划,提供免费上门进行失智的筛查和照护的指导,陆续为失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等等。此外,还将积极响应学习强国平台开展的“我爱我的祖国老照片、老物件”征集活动,用具有年代感老物件重温时代经典,传送美好生活,同时通过义卖活动传递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