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发愁养老,何不“用老”?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1-22 10:13:14.0

每次出行在火车站甚至在大街上看到一些老年志愿者,更为普遍的,在校园,医院看到那些年长的教授和医生,心中都不免暗想:所谓社会蛀虫,恐怕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比老年人更符合这样的称谓。国家在发愁未来的养老难,倒是忽略了现在的啃老病,年轻的啃老族到老了就更加没有社会价值,而完全沦为社会负担。

    老年人被定义成无能 弱势并非一开始就有的。早在远古时期,老年人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因为缺乏普及教育,老年人的身教言传是子孙们学习生存技能的唯一渠道。只是到了现代,教育取代了老年人的经验传授,年轻劳动力过剩,老年人的生存经验也难以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老年人便逐渐退出了社会主流位置,慢慢的发展成一种需要依靠年轻人的负担。所以许多老人并非真的无能,而是被社会定义成了无能,是为了给年轻人让路。

    在农村,儿女务工,老人务农的现象非常普遍,老人在家庭收入中同样发挥着余热,在城市中,双薪家庭的老人也一直承担着包揽家务,照顾孩子的职责。老人有老人的作用,即使现在的他们一到退休年龄就失去经济来源,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劳动力过剩,所以社会需要牺牲老人的利益来为年轻人挪出空间。

    但未来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年轻劳动力相对缺乏,老年人可以趁此机会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与年轻人共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在工作上有更多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尤其在一些产品开发,医疗,教育等非常注重知识和经验积累的领域,老年人要比年轻人更加轻车熟路,更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即使是在当今老年人不被器重的社会、科研、高校、医院的从业人员依然是越老越吃香。

    当然,并非所有的老人都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大多数的老人一辈子资历平平,到老年就轻易被社会淘汰掉。但换个角度想,我们且不说在未来年轻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老人会为劳动力市场带来多么大的弥补作用,即使是放在今天劳动力过剩的社会,老年人也不应被当作“废物”实行圈养。晚年的劳作,即使不能为家庭贡献财力,但至少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还有用,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对自己的认可。

    国家想要解决好养老问题,单从物质上给予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如今的老人面临更加严重的精神问题,空巢、不受重视、被冷落被嫌弃等等,都会对老人内心造成严重伤害。让老人回归社会,发掘他们的潜能,继续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余热,这是社会对老人认可的体现。

    “用老”不仅体现在有继续从业能力的老人留在岗位上,同样也包括离职老人在其他社会活动方面重新发挥作用,比如老年人志愿者、老年人互助小组、老年人兴趣培训班等等。这些老年活动,不仅能够继续发挥老人潜能,减轻社会压力,也能在无形之中形成自发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