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发展养老产业,公私互济是关键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26 17:55:11.0

   在日前举行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透露,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并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此前,更有研究报告指出,伴随着中国迈入人口老龄化,养老产业势将接力房地产,成为我国第一大行业,成为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支撑点。

  当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超过2.5亿人,人口占比约为17.2%,预计到2045年这一比例更将高达30%,且面临失能化、空巢化、少子化以及“未富先老”等问题。这种错综复杂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在给经济社会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为养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决策层也在为此积极布局、筹划未来。如,全国人大在“十三五”期间两次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此次也在相关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等。

  需要指出,养老产业生态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的事业,不宜政府大包大揽,也忌过度强调硬件而忽视营商环境等软件问题。这其中,关键是要形成政府的社会政策托底,并让市场和社会主体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让市场在养老照护市场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换言之,就是要形成公私互济的健康养老行业生态。

  为此,首先要通过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边界。即政府在完善社会政策托底公共服务的同时,重点是为养老产业提供有效的防护型保障体系和透明性担保体系,透明化养老产业的营商环境,促使市场和社会主体公平竞争,促进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构建起政府公私边界清晰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避免养老市场出现缺粮少米以及供需单调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年金、人寿保险和私人互济等为补充,到今天已不能与以市场为主导的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形势完全合拍。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实现个人账户积累制为主的社保体系转型以来,由于国企等对员工的历史欠库,不得不推动个人账户积累与现收现付相结合的养老金支付方式,导致个人账户资金存在缺口。

  因此,要有效发展以市场和社会为主的养老产业,前提是要通过国有资本划转等手段,弥补由于社保改革前出现的企业对职工的历史欠库,避免养老产业缺粮少米。同时,试点构建基于政府基础养老金、商业保险和社会互济三大社会保障网:即,采取以政府开征社保税和国有企业利润划转等方式,构建基于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养老保险体系;将现有职工和居民等缴纳五险实现市场化改造和运作,有效做实个人账户;大力发展慈善等NGO组织,为社会企业家的生存发展提供土壤,以推动私人间的社会自救和互济,推动养老产业供需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和丰富化等。

  再次,推动医养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产业生态。养老产业本质是呵护生命与健康的产业,这意味着养老产业也是更为广义的医护行业和健康管理行业。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养老与医疗服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即养老属于民政部门,医疗属于卫生部门,导致养老院无法提供医疗服务,而医疗机构也没有养老服务内容,且长期照护服务并没有对应的主管部门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当务之急是要打破医养壁垒,形成医养相结合的养老产业生态链,使老龄人口既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照护服务,又能及时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提高生命健康管理质量,降低养老产业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

  最后,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培育智慧养老体系。现有的养老服务产业若能联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各种智能设备,将有助于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低成本照护服务和健康服务,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质量和生命质量等。

  事实上,老龄化社会是一种典型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即人口红利时代积累的社会财富进入了消费环节,这也势将成为我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支撑。当以此为契机,依据公私互济原则,加快形成健康养老行业生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也充分利用其中的经济内生增长潜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