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养老护理行业呼唤年轻人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1-21 14:19:58.0

        面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已经成为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住养老院、去养老机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必选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养老机构年轻护理人员缺口大。喜欢年轻力壮、充满朝气的护理员为自己服务,但又不愿意自己的晚辈从事这个行业,养老服务行业招人难,招专业的年轻人更难,已经成为行业不争的事实。
 

  陪伴“老小孩”面临挑战多

  入职刚满1年,“辞职”两个字已无数次出现在陈欣脑海里。从早上五点半到晚上六点半,循环往复的体力劳动换得“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陈欣说工作这段时间,她“一直在坚持”,但最近她打算放弃了,陈欣计划着干到春节放假就辞职。

  22岁的陈欣老家在临沂市,四年前,陈欣考入省内一家职业学院,选择的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毕业前夕她进入一家康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实习,毕业后正式入职。工作的这段时间,陈欣每天跟着老员工一起给老人翻身、喂饭、陪着老人聊天、清理大小便......“这里入住的老人大体分为三类:失智老人、失能老人、自理老人,我负责照护的大多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也有卧床不起的老人,所以来这里的老人身体状况都不是很乐观。”陈欣在来养老机构之前,对于如何照顾老人一知半解,有人告诉她,平时就是带着老人做做游戏,唱唱歌,但是真正接触到照护老人的时候,她才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别人说的那样简单。“我负责的老人中,有一位82岁长期卧床的老人,她的大小便都是需要在床上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随时看着老人尿没尿,尿了就赶紧给老人换新的尿不湿,并且要给老人擦洗身体,保持老人身体的清洁。”陈欣说,由于这位老奶奶长期卧床,因此经常便秘,老人屙不出大便,非常痛苦。陈欣说,刚开始帮老人排便的时候,她的内心是非常难接受的,无论是从视觉、嗅觉,还有心理因素都让她觉得近乎”崩溃”,干咳、恶心、恐惧的生理本能一下子扑过来,让她有逃跑的冲动。

  

  “身体累不怕,主要是心累”

  今年24岁的小高担任护理员已经两年多,由于上学学的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小高是他们班里为数不多的“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小高负责照顾的老人年龄从70多岁到90多岁不等,每天小高都要给老人翻身、喂饭、打扫床铺、清理卫生、处理大小便,在别人看来“又脏又累”的活,小高却觉得没有什么。

  刚上班的第一天,小高在师傅的带领下推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回房间,也许老人感觉小高是“生面孔”不熟悉,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回过头就给了他一记耳光。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小高仍然有些不知所措,“我当时被打蒙了,感觉自己很委屈,一旁的老员工赶紧过来安慰我,说这位老人神志有些不清楚,让我别往心里去,养老院的老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冲着护理人员发脾气闹情绪的事时有发生。“身体累我不怕,主要是心累。”他见过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把大小便弄得身上、床上到处都是,像他这样被无故发脾气的老人动手打,身边的好多护理员都遇到过。在小高看来,护理员这份工作不仅社会认同感低,而且风险还挺大的,老人在养老机构出现任何问题,无论护理员是否有过错,都有可能被院领导和老人家属视为“护理不当”。

  小高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养老相关专业会安排学生在大三这一年进行实习,他和班里的同学聊起来,大家普遍认为护理员的工作累,工资低,即便是在养老机构做了院长助理的学长,也有因为压力过大而选择辞职的。“大部分年轻人,尤其是女生,实习后很难坚持下去。对于一些护理人员而言,养老机构更像是一个包吃包住的‘跳板’,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一旦有新的选择,护理人员往往会离开,选择转行。”小高说。

  

  用心用情工作收获自身价值

  小陆是家里的独生子,虽然家庭条件不算富裕,但从小没有吃过苦,爷爷奶奶也都很疼爱这个大孙子,“我妈就不赞成我干这行,他说平时在家衣服都不让我自己洗,却找个伺候人的工作,而且是伺候老人的活,她一直动员我换工作。”对于父母的催促,小陆多少有些犹豫,因为他还是挺喜欢这份护理员的工作,“我们这些‘90后’护理员和老人们的孙子辈的年龄差不多,俗话说隔代亲,老人们更喜欢我们这些年轻护理员。”小陆告诉记者,他照顾的一位86岁老人,平日里不太喜欢说话,对他也是不理不睬的,后来时间长了,老人和小陆也就渐渐熟悉起来,小陆经常给老人理发、洗头、洗脚、做按摩,老人的脚趾甲已经变得像海蛎子皮一样坚硬,剪起来很费事,每次给老人修剪趾甲都要花很长时间。现在每次老人听到小陆进门的声音,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还会主动和他拉家常,看到老人的精气神越来越好,小陆感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小陆说他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有着自己的打算,一是因为家里爷爷奶奶,还有父母年纪都大了,学这个专业将来可以更好地照顾他们,“我小时候父母工作很忙,我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爷爷出去吃席,酒席上的大虾不舍得吃,特意带回来给我吃,我当时就想,等我长大工作了,我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买很多好吃的。”小陆说:“假设我到了50岁,我的父母七八十岁,我的收入不高,但我还需要工作来养我的孩子,没办法照顾父母,这个时候,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去,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在小陆看来,养老机构是“朝阳产业”,他想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但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

  

  观点专业化年轻人是“短板”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养老服务队伍有“三低三高”的普遍特征: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流动性高、劳动强度高、平均年龄高。高强度劳动与低水准薪资,导致养老护理工作在整个行业领域都比较低端,目前主要是40岁、50岁的低收入、低学历人群从事。当前,养老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做家政的,需要管日常起居照料的,需要懂医疗护理的,老人需求趋于精细和复杂,而这些专业化的服务需要专业化队伍来支撑。养老领域需要能将社会工作、医学护理、心理学、营养学等横跨领域融会贯通的应用型人才。据了解,目前青岛共有260多家养老机构,入住了3万名左右需要照护的老人,但目前有统计的养老护理人员不足3000人,这些养老护理员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养老从业人员不足、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是目前各个养老机构面临的普遍难题。

  金门路一家养老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养老护理员短缺是养老行业的普遍现象,但是国内几乎没有出现过因为护理员短缺导致长期无法开业、无法接收老人入住的现象,从机构实际运营维度,护理员短缺也许是一个伪命题,其实,养老机构并不缺人,缺的是年轻化、专业化的人。在一些读养老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潜意识里,将养老服务看成是伺候人或者是保姆该干的活,觉得难以接受。即便养老人才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但不能否认的是,很多毕业生会在择业时自动“脱轨”。也有人在养老院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了转行。“年轻人离开专业岗位的主要原因是待遇不高。”这位负责人说。另外,职业上升路径不清晰是养老服务行业另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流失”的这部分年轻人中,有一些人选择去“涉老”的企业工作,还有部分直接转行。

  如何留住养老服务人员,尤其是年轻人,避免结构性短缺,除了加大政策补贴,提高待遇外,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也很关键,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养老机构本身的运营情况以及发展速度。此外,随着养老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年轻人参与养老服务管理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元;相应地,养老行业也对年轻人提出更精细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