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医养结合:一场养老“总动员”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7-01 10:48:27.0

不能单纯从形式上去理解医养结合,更多要从医养结合的资源整合、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去理解。医养结合,其中的“医”是大医疗的概念,不仅仅是疾病诊疗服务,还包括老年人的康复保健、健康咨询、检查和护理等环节。而“养”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照顾,还包括精神的愉悦。

如果有一天,岁月的痕迹爬满了脸庞,你的腰身已不再挺拔,你是在家里颐养天年还是去住敬老院,或者去具备专业护理人员的养老机构?恐怕这一话题是很多老年人关注的问题,更是中年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更多的老人倾向于在家庭养老。但如果是拥有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一个孩子则很难承担照顾两位老人的重任,即便结婚,双方共同承担四个老人加一个孩子或两个孩子的重任也是颇为吃力。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量将达到2.4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2%。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带来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艰巨的挑战,去年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8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相关职能部门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探索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617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各级卫生计生行政人员、医疗机构人员、国内外养老机构人员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等约200人参会,共同探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养老面临困境

生长在一线大都市的小王,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父母和岳父母身体尚还康健。所以,虽然他的家庭是典型的“4+2+2”的模式。目前小王并不十分担心父母的养老问题,毕竟双方父母都是退休职工,看病的费用可以报销。

谈到未来父母是否会进养老院的问题,小王并没有考虑,“恐怕要看父母是否愿意吧”。

小王只是城市中成千上万面临父母养老问题的个体,而且在城市里养老的模式很多。虽然也存在不少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局面,但所幸的是一些地区政府的及时“接手”,不仅在有需要照顾的老人家中安装了煤气报警器、急救呼叫器等,而且还推出了老年餐桌,解决了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的吃饭问题。

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对解决养老问题进行的探索,但在专家看来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甄炳亮在医养结合的研讨会发言时提到:“从城乡来看,农村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非常多,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落后于城镇,而农村敬老院的空床率远高于城市。”

不可否认,我国已经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但是相应的老年健康政策还处在构架搭建的初级阶段。特别是专业的医护人员,人才缺口巨大,甚至是我国医疗界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国约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3700多万,按照护理人员与老年人13来估算,约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多万,而目前全国护理人员总数不足百万,取得职业资格的更少。”甄炳亮强调。

除了医护人员人口不足,政策与民间资本的投入也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从机构养老服务来看,现在面向失能、失智老人医护康复服务能力比较弱,而且,政府和社会 “十二五”期间虽投入巨大,但是针对性不强,同时,因为政策得不到落实,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目前,养老机构的盈利比较难,国家老龄办做过一个调查,可能50%养老机构在前期投入收不回来的情况下仍在持续经营,30%养老机构处于亏本状态。”甄炳亮说。

寻找一条新路

而这些问题,要解决还需要医养结合的新思路。

那么什么是医养结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原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单纯从形式上去理解医养结合,更多要从医养结合的资源整合、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去理解。”

医养结合,其中的“医”是大医疗的概念。“所谓大医疗就是不仅仅是疾病诊疗服务,还包括老年人的康复保健、健康咨询、检查和护理等环节。”原新认为,“养”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照顾,还包括精神的愉悦。

若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道阻且长。甄炳亮在会上发言时建议,首先政府要明确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和方式,集中关注失能失智老人;其次,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或者是给服务对象补贴选择养老方式为主;第三要理清医养结合工作思路和发展理念,完善现有老年人长期照顾资金保障;第四是要按失能失智老人结构比例分区分级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设施规划,还要打通养老、医疗和社保的政策通道等。

对此,原新也表示赞同,并且他还针对护理人员缺口问题提出建议:“应该充分发挥医学中、高等专业院校的优势,为养老服务业培养和输送专业的护理人才,当然还需要提高这些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这样才能稳定服务队伍。”

改善看得见

尽管困难重重,但经过政府各部门的努力,养老难的坚冰正慢慢融化。甄炳亮在会上介绍,政府已经出台了30多个配套政策,带来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比如照料床位和助老设施的增加,建立补贴制度等。

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养老方针,即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9073是我国养老的规划目标,也就是说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入住机构养老。”原新介绍道,“这也顺应了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愿望,因为目前我国八成以上的老年人拥有自主产权的住房,渴望居家安养。从花费上看,这也是低成本的养老方式。”

并且,这样的居家养老方式可以让老人在熟悉的区域活动,不必远离子女和朋友。同时,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至社区,老人甚至可以不必出小区就能解决小病问题。“在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制度等改革进程中,老人们可能在家里就能得到医疗照顾。”原新强调,“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引进现代科技观念、科技理念和科技产品”


而在现下“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老年人也被智能设备“武装”了,智能化助老、辅老设备层出不穷。

今年3月,河北省保定市的一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就安装了智能化的网络系。依托这套系统,中心的服务人员就可以对老人的健康状况作详细的记录,而且家属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在上海,养老院的老人们也像年轻人一样戴上了智能腕表,其中的功能更贴近老人服务;而南京建设的养老服务网则整合了家政、物业、餐饮、物流等行业资源,为全市120万老人打造了一个服务平台,老人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即可享受各项服务……

“在改革开放的大视野下,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业体系建设的供给侧问题,要用改革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和创新的思维推进医养结合。”原新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