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人爱逛公园,公园急需适老化改造
作者:-
 |  
来源:北京晚报
 |  
发布时间:2019-04-24 14:44:13.0


    老年人爱逛公园,但是大多数公园并没有经过适老化的改造。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如何让城市里的公园更加适老,这个问题已经摆在了人们面前。


现状
社会呼唤更多适老公园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中,位于西城区白纸坊东街的万寿公园是北京市第一座以老年活动为中心的主题公园,园内的功能分区引入了“健康活跃老龄化”和“老年友好社区”的设计理念。
    细节处处适老
    不仅仅是名字叫“万寿”,一进入公园南门,就能看见一个寿星雕塑和一个巨大的“寿”字。这里的座椅没有尖角,而且都有靠背。在座椅的扶手上,分别有一个圆形和半圆的口儿,可以放水杯和拐杖。在公园主环路和活动广场周边,还设有养老院里常见的“扶手”。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公园设置的康复栏杆,总长约400米,老人可以手扶也可以倚靠,还能用来压腿,从而减少疲劳,辅助锻炼。
    万寿公园比较安静,大多数老人都只是在长椅上晒晒太阳。即使是跳广场舞的区域,音乐也比较轻柔。工作人员介绍,公园里设有广播系统,可以播放广场舞音乐,不但免去了老人自带音响的麻烦,音量大小也比较可控。
    对于老人来说,这座公园的“友好”还不止于此。在公园门口,有免费提供的热水。在游客服务中心,还能租借轮椅和拐杖。为了方便写地书的老人,公园里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地书广场”。广场上的地砖都是正方形的,就像字帖的方格,广场上还有两个盛水的水钵,旁边还有一个铁架子,老人可以挂衣服。
适老公园有何设计原则
    北京顺景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杨华认为,在谈论如何进行适老化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老人的一些特征。比如,老人的运动能力下降,身体机能衰退,对温度冷热的反应也变得迟缓。基于老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杨华提出了养老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首先,要保障老人的使用安全,降低老人户外活动中发生意外的概率。其次,适老化、无障碍的设计要能够支持老人的独立生活,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保持自由的生活状态。他还指出,公园的适老化设计除了要保证功能性,还要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在设施的细节上让老人感受到关爱。
适老公园里还应有什么
    杨华介绍,适老公园的配置一般要满足老人的运动健身需求、交流需求和“疗愈”需求。
    所谓的“疗愈”,就是通过疗愈景观让老人达到疗养与治愈的效果。在万寿公园的“天天园艺”区,通过设置高低不同的种植台,让不同身高的老人都能亲手触摸和感受植物。值得一提的是,公园还专门为坐轮椅的老人设计了种植床,方便老人参与园艺劳动。在这个充满人性化设计的园艺区中,还栽种了芳香类植物,使老人从中得到“治愈”。
    杨华介绍,在适老公园中,应该有一些景观不但能够让老人看得见,还要让他们摸得着,从而刺激老人的感官,延缓机能的衰退。比如哗哗的流水,长满青苔的石头,老人通过触摸可以感受到这些景观的温度、触感。
    虽然公园的适老化设计要满足老人的诸多需求,但根据一项调研,老人在公园里最主要的休闲活动其实是散步和晒太阳。相比之下,各种健身器械和其他设施的使用率反而不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适老公园的其他功能可以省略,反而说明了公园休息区的设计非常关键,应该设计在背风、朝南的位置。
    而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情况下,无线网络也成了适老化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反馈
适老公园老人希望这么改
    那么公园里的设施如何才能更加适老?适老公园,老人希望怎么改?记者进行了采访。
入园电动轮椅不再被拦
    86岁的汪老腿脚不便,外出活动要依靠电动轮椅。然而,恰恰是这台带给他诸多便利的电动轮椅,却给他逛公园造成了麻烦。
    电动轮椅为什么就不能进公园?汪老爷子百思不得其解。他说,电动轮椅其实走得很慢,最快不过每小时6公里,危险性不大。“希望公园能对我们敞开大门,毕竟用电动轮椅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啊!”汪老爷子说。
    多建些第三卫生间
    老人行动不便,有老伴儿或儿女陪伴时,内急时该去男厕还是女厕?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张先生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母亲今年82岁,是一位失能老人。对他来说,逛公园时母亲如厕让他十分头疼。“对于普通人来说,上厕所不算什么事。但是我母亲上厕所必须有人帮助才行,我进到女厕里也不合适啊!”张先生说,每天他都会推着老人在家附近的公园散步。但每次他和母亲都不敢多待,一个多小时就得往回走。“时间长了,老人憋不住。”张先生恳切地说:“我希望公园能设立第三卫生间,不分男女,比普通厕所宽敞点,有扶手和辅助老年人上厕所的设施。”
    张先生所说的“第三卫生间”,又叫家庭卫生间,是专门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使用的,免去了诸如父亲带幼女进男卫生间、儿子无法照顾老母亲如厕等尴尬。不过这样的卫生间似乎并不多见。
休闲活动区能遮风挡雨
    老人来到公园,除了健身、遛弯,还常常会带来自己的“绝活儿”,以艺会友。天坛公园有一群老票友,以前大家一直聚在七十二长廊切磋技艺,这里也有了“戏廊”的别称。但是,七十二长廊直通祈年殿,是天坛公园的核心文保区,不允许从事与游览无关的活动。而且现场的表演常引起游客的围观,堵塞了参观通道,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天坛公园在外坛修建了廊架,这群票友们便在那里和北京龙潭公园的长廊扎下“营盘”。
    适老园区设计师杨华认为,适老公园的休息区应该设计在背风的位置,以满足老人歇脚、晒太阳的需求。但实际上,公园的休息区大多是“四面透风”,能让老人踏踏实实聊天、会友的并不多见。


他山

日本的适老化景观

    在国外,花园的疗愈作用早已被运用到适老化改造中,进入了各类养老院,还有个专有的名词——康复花园。

    日本比中国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在适老化景观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宝贵的成果,在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和精神方面的营造都属前列,所营造的空间处处体现在对老人身心特点的细腻关照,和对文化认同的强化等等方面。
    日本的介护服务理念中,十分注重老人自身能力的保持与康复。因而,在康复花园的设计中力图通过细节设计,引导老人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自身能力。
    例如,在千代的屋顶花园散步道中,临近入口的铺地上写有“50米起始点”的字样。据设计者介绍,这是考虑到日本男性老年人大都目标性比较强,散步道的长度有标志,老人就能对自己的运动量有所计算,甚至制定一些目标或计划,这样便调动了老人的锻炼积极性。有的路面上还有使用彩色玻璃弹珠和鹅卵石拼就的图案,既增加趣味,也能让老人赤足行走,达到按摩脚底穴位的作用。
    此外,为促进老人与他人互动沟通,在景观设计中,设置了与亲友交谈的休憩空间;针对喜欢独处的老人,还会提供块安静的空间。

观点
打造适老公园不能止于硬件建设
    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4亿,公共设施和场所的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这其中,公园无疑是老年人最集中、光顾频率最高的户外空间之一,建设适老化公园,诚然是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应有之义。
    就推广价值来看,像万寿公园这样的适老公园,在硬件改善和行动意识上可谓可圈可点,值得更多的城市学习借鉴。不过从长远来看,无障碍设施多了、座椅舒服了,仅仅是解决了硬件部分的需求。在保证安全、舒适的前提下,把服务做上去,满足老人去公园的社交、心理疏导等需求,并让老人在逛公园的过程中时刻能感受到被尊重,让人心情舒畅,适老公园才算真正“适老”。比如,现在很多公共场所已经响应社会呼声开辟了母婴室,而在公园里却鲜见能让陪同者与行动不便的老人一起进入的“第三卫生间”。这并非在硬件上难以实现,而是服务意识没有到位。再如,公园里的老人多起来,相关的急救服务、应急预案也应有周全的保障。在这方面,不妨引入社会志愿服务。
    此外,要打造适老公园,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也需及时梳理。比如,“电动轮椅不得进入公园”的条款显然已落后于时代,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主动作为,为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提供良好的制度土壤。